近几年来,绿氨和绿醇作为一种零碳、低碳排放的燃料和化工基础原料,受到了广泛重视,国家政策也鼓励绿色低碳技术生产合成氨、甲醇,产业发展雏形初现。从近期于晋城召开的2025年全国氮肥行业工作会暨七届九次理事会上,记者对绿氨和绿醇的现状、问题以及未来前景进行了采访。
产业发展受到各方重视
“目前国内在绿氨和绿醇产业实践上做了不少工作。”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能化处副总工程师温倩表示。
据温倩介绍,从国内绿氨项目建设总体情况来看:目前已经投产的有远景能源2万吨/年绿氨项目;在建项目5个,包括吉电公司在白城建设的18万吨/年绿氨项目,国能集团在沧州建设的5万吨/年绿氨项目和在烟台海上能源岛建立的首个海洋氢氨醇一体化项目,中能建在松原的20万吨/年绿氨项目,深能在鄂尔多斯的15万吨/年绿氨项目等。预计2025年将有3~4个新的绿氨示范项目投产,届时绿氨总产能将达40万吨,规模相当可观。
“国内绿醇项目建设也广受关注。其原料路线包括生物质或都市废弃物制甲醇、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补绿氢低碳甲醇。”温倩说,前者满足国际绿色认证,但后两种情况在当前阶段可能仅适于国内循环。
温倩介绍说,就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而言,目前国内已分别建设了一套11万吨/年和一套10万吨/年装置和几个千吨级的中试装置。生物质生产绿醇项目则分为两大类,一是大庆炼化和中海化学使用现有甲醇装置通过补入生物天然气生产甲醇,二是中华煤气在鄂尔多斯建设的生物质及废弃物制10万吨/年绿色甲醇项目,均已投产。另外的在建项目大部分都是生物质气化结合少量绿氢的绿醇项目,预计今年投产的有金风科技兴安盟、中国天楹辽源和上海电气洮南等项目,主要位于内蒙古和东北地区。预计到2025年底,生物质制绿色甲醇可以形成40万~50万吨/年的规模。
据记者了解,目前,中国海油化学绿醇项目以餐厨垃圾、动物粪便等城市废弃物发酵产生的沼气为原料,并将其充入公司现有的转化单元中生产出绿色甲醇,公司也因此获得国内首张以城市垃圾为原料的绿醇ISCC EU证书,意味着中国海油化学绿醇产品已获得欧盟准入证。
“公司生产的这部分甲醇被认定为绿醇后,其用途将可以扩展到船燃领域,并有利于降低企业碳排放,还有望在未来纳入全国碳市场以后从出售碳配额中获利。”海洋石油富岛有限公司生产管理中心主管钟国斌告诉记者。
四大因素驱动产业发展
“受国内外政策、新能源发展、化工低碳转型等因素驱动,国内绿氨、绿醇等产业雏形初现。”温倩说。
据温倩介绍,国内绿氨、绿醇产业的快速发展首先来自国际政策的驱动,其发展动因最主要源于国际航运业对绿色液体燃料需求的增长。根据正在开展的“十五五”绿色液体燃料布局研究,到2030年,乐观估计我国绿色液体燃料替代燃料油当量450万吨(占国际海事组织目标的30%),其中绿色氨醇是主要贡献力量。
第二大动因是国内可再生能源相较于国外具有成本优势。由于新能源的迅速发展,国内风电和光伏成本都在迅速下降,且相较于美国和欧洲,我国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具有明显优势。“我们认为国内有新能源资源优势地区绿电0.15元/每千瓦时的价格是可以实现的。”温倩强调说。
第三大动因来自国内对绿氢、绿氨和绿醇的政策支持。去年3月和今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发布了两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第一批共纳入47个项目,氢氨醇等绿色液体燃料项目有8个。第二批纳入了101个项目,涉氢项目有19个,其中包括中石化新星公司的10万吨/年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及乌兰察布市至京津冀地区氢气输送管道工程示范项目、天楹新能源的柔性风光储氢氨醇一体化示范项目以及金风绿能化工200万千瓦/年风电制绿氢制50万吨/年绿醇示范项目。此外,佛山仙湖实验室的氢氨储能示范项目也是针对绿氨产品新兴应用场景的重要创新。
第四大动因则是行业低碳转型的需要。氮肥行业的合成氨和甲醇是石化化工行业碳排放量最多的两大产品。2024年合成氨产量为7320万吨,其中煤制合成氨占比74%。国内甲醇年产量为9182万吨,煤制甲醇占比78%,国家政策多次提到绿氢绿电与煤化工协同降碳,行业新建项目积极响应绿电消纳和降碳政策要求,煤炭更多地发挥原料属性,行业绿色转型引领国内降碳方向,符合我国资源禀赋特征。
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温倩说,目前正在推进的绿氨项目不存在技术问题,但从系统集成和柔性优化角度均需工业化验证。而且,关键是要经过经济性检验,以验证其绿色溢价是否能够实现。
此外,绿氨船燃市场有待培育,绿氨掺混发电存在成本挑战,用作氢能载体可能取决于氢能产业进展。因此,行业的发展一要加快建立绿色产品标准。二是绿氨生产出来也需要相对完善的生产、运输和销售体系的搭建,并要兼顾现有的传统市场。
与此同时,国内绿醇产业也尚处于市场培育阶段,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的问题在于原料碳的绿色属性需要定义,生物质路线的大规模技术装置有待发展,绿醇价格和经济性也存在极大不确定性。只有其绿色溢价能够满足现有项目成本覆盖,才能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现在业内有很多企业都想涉足绿醇项目,但如果想走生物质气化路线,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生物质气化制甲醇的成本要远高于煤制甲醇。以20万吨/年合成氨甲醇装置为例,因其前端生物质发电成本较高,导致项目投资要比煤头企业多4到5倍。目前普遍的风光氨醇项目,其每千瓦时电价远高于0.15元,进而拉高了绿醇的成本。
未来发展任重道远
温倩表示,未来绿氨绿醇是我国的战略降碳资源,国内绿色液体燃料行业要想实现健康发展,应尽快建立市场机制、完善标准体系、开展技术攻关、建设供应体系,同时要加快推进船舶加注示范。其中,绿氨产业应加快建立绿色产品标准,兼顾传统市场消费需求。同时不断完善生产—运输—销售体系。绿醇产业既要面向国际船燃需求,又可考虑以工业副产碳作为过渡原料,实现国内灰醇的渐进式低碳转型,待产业体系健全和工业深度脱碳阶段切换原料即可,逐步完成甲醇的清洁化和低碳化。目前国内绿醇发展主要面临两个瓶颈,一是大规模生物质气化路线,二是高效廉价的二氧化碳加氢催化剂。国内有许多技术单位正在进行技术攻关,这是将来应该看好的技术方向。
“针对产业未来发展,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正在开展相关研究,目前主要有三个重点任务。”温倩介绍说,第一是支持生产基地的建设,如东北和蒙东以及西北等地;第二是推进终端的试点示范,主要涉及沿海绿色液体燃料的加注中心;第三个是加快供应体系建设,其中包括绿色氨醇的燃料供应链、西北与东北的输送通道以及环渤海地区的转运中心以及东南沿海的港口接收站。
温倩还建议,基于此定位加强顶层设计,包括开展技术攻关、试点示范和完善重点区域的科学布局。还应按照从生产、运输到应用建立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包括上游的灵活调产以及下游的多元应用。同时要加快标准和绿色产品的认证。
7月3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2025年度多晶硅行业专项节能监察任务清单的通知,全国共计41家企业在监察任务名单中。
当前,我国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北方多地遭受强降雨冲击,内蒙古、河北、山东等地局部地区迎来大暴雨或特大暴雨。面对严峻复杂的防汛抗洪形势,国内石油和化工企业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一手抓防...
7月31日,记者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由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江汉油田提交的复兴油田首期石油2010.06万吨、天然气123.52亿立方米探明地质储量顺利通过自然资源部评审,这是四川盆地首个页岩层系...
万华化学7月30日公告,福建工业园停产检修已经结束,恢复正常生产。根据万华化学于今年5月23日发布的公告,福建工业园80万吨/年MDI装置、36万吨/年TDI装置、40万吨/年PVC装置及相关配套装....
近日,由中国化学所属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EPC总承包的中煤榆林煤炭深加工基地项目首台千吨级塔器——变换气甲醇洗涤塔顺利完成吊装就位,成功实现"塔起灯亮"重大节点目标,为项目按期实现中期交付奠定了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