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碳市场,代表委员有话说


今年是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五周年。五载耕耘,这项绿色发展理念已从政策蓝图逐步转化为全民共识,社会关注度阶梯式攀升。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生态环境部承办全国两会建议提案926件。从建议提案内容看,代表委员对“双碳”领域问题最为关注。在2025年的全国两会上,“双碳”议题依然热度不减。特别针对碳排放统计与核算、碳市场建设相关议题,不少代表委员发表了真知灼见。

统一碳排放计量标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围绕“双碳”作出重要部署,强调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根生看来,这是积极稳妥推进“双碳”、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必然要求。

李根生表示,应坚持系统谋划、分层落实、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比如,完善政策制度和激励机制,建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加快完善部门联动、上下协同,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制定并实施相关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地方和企业降碳积极性。同时,加快科技创新与技术支撑,加快发展支撑“双碳”目标、引领未来发展的变革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推动关键核心技术与前沿引领技术协同发展。加快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示范和推广应用,加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示范,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在完善碳排放统计和核算体系方面,李根生建议,碳排放的精准计量需统一标准,构建全国统一的碳排放管理和核算云平台,建立碳排放因子数据库,完善碳排放相关标准计量认证体系建设工作。同时,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的应用,逐步强化地市级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不断提升碳排放数据统计核算的准确性、时效性。

将绿证纳入产品碳足迹计算

近年来,我国绿证市场呈现交易需求旺盛、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提出建议:健全追溯机制,将绿证纳入产品碳足迹计算。

“目前,部分国际市场已将产品碳足迹与商务表现挂钩,种种标准、法规、政策表明,未来低碳足迹产品在国际竞争中更具优势,而减少碳足迹的有效手段之一便是采购绿证。”刘汉元表示,正因如此,多部委相继发布《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工作方案》《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指引》等文件,均提出强化绿证在产品碳足迹核算中的应用。

“然而在部分国际贸易中,中国绿证同样未被纳入产品碳足迹核算中,其原因是剩余电网碳足迹因子缺失导致的环境权益‘双重计算’问题。”刘汉元说。基于此,他建议建立健全符合国际标准的中国绿证体系,加强国际磋商,推动中国绿证的国际认可;同时建议生态环境部发布并动态更新全国、区域、省级的剩余电力混合碳足迹因子,并出台配套使用标准,确立绿证在产品碳足迹核算中的应用方式并争取国际认可。

加快推出碳排放权期货

全国人大代表、珠海冠宇董事长徐延铭就加强全国碳市场协同监管、加快市场主体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