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质”换“量”向上发展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引》(下称《指引》)。其中,要求园区要明确产业定位,“原则上不宜超过3个主导产业”。笔者以为,这是相关部门为了打造特色突出、优势明显、效益显著的主导产业指明的具体路径。

长期以来,部分园区为了追求短期效益,在招商引资中“捡到篮子都是菜”,使产业布局呈现“大而全”“小而散”的特征。园区内产业门类庞杂,缺乏清晰的主攻方向,导致资源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协同优势。这种“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不仅造成了土地、能源、环境容量等宝贵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制约了园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聚焦主导产业,意味着集中火力猛攻特色优势产业,使要素效率产生乘数效应。那么,如何明确自身主导产业?笔者以为,可以采取三步法。

第一步,用“资源环境禀赋”框边界。各园区要充分审视自身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交通条件、现有产业基础、人才技术储备等关键要素,找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产业发展优势。比如是依托港口形成区位优势,还是凭借资源禀赋深耕新材料,亦或是背靠科研高地培育高端精细化工?源于对自身禀赋的客观分析和对未来趋势的精准判断,选择出最适合自身、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作为主攻方向,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步,用“产业基础雷达图”找长板。根据资源禀赋明确主攻方向后,园区要系统性地梳理已有的产业布局,把本地已投产、在建、签约项目按“产业环节、产值、利润、能耗”等因素进行多维打分,绘成雷达图,找出得分最高的3个环节作为产业发展链条。围绕产业链开展招商引资,引入符合发展方向的项目,构建起从上游原材料、中游制造到下游应用乃至废弃物资源化的完整、高效、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的集聚效应。

第三步,用“链条缺口清单”补短板。明确主导产业链后,园区根据产业链图谱,结合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精准识别断点、卡点、痛点,形成“缺口清单”,按图索骥,通过靶向招商、战略合作等方式下大力气引入项目“补链”“强链”。对于那些在园区内已形成一定基础和规模的传统产业,应将其视为主导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补链”“强链”需求,引导他们通过技术改造、模式创新、绿色转型等方式,赋予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主导产业链的重要一环。这样能显著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产业链的韧性和安全性,应对外部风险挑战。

如今,化工园区已经步入“精耕细作”的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指引》为工业园区从“量的快速增长”转向“质的有效提升”提供了行动指南。化工园区要深入研判资源环境禀赋、产业基础、技术条件、市场需求,精准锁定最具发展潜力、最能发挥比较优势的关键产业领域,将有限的要素资源向核心产业倾斜,以“质”换“量”,构建起具有强大吸附力和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相关推荐

探密远景零碳产业园

在全力奔赴碳中和目标的浪潮下,远景科技集团在零碳产业园建设领域不仅携手鄂尔多斯打造了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还依托零碳产业园模式在赤峰打造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绿色氢氨项目,成为行业焦点。

专家共探零碳园区建设路径

9月21日,2025零碳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洪堡零碳论坛在山东威海临港区举行。与会专家共探零碳园区建设和传统园区绿色升级路径。

四川28家高新区总营收超4万亿元

9月25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在四川新闻发布厅举行了“决胜‘十四五’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

江西实现“百群百亿”目标

近日,从江西省工信厅传出消息,该省已累计培育118个省级产业集群,其中104个省级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均超过百亿元,实现“百群百亿”目标。

湖北37个化工园区拟通过复核认定

近日,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公示了新一轮拟复核认定合格化工园区名单。此次公示的37个化工园区中,荆州市数量最多,有7个;宜昌市有6个,位列第二;襄阳市5个:荆门市4个;黄石市、黄冈市、随州市、潜江市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