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蹒跚起步到成为产量、消费、出口均居世界第一的塑料大国,我国塑料加工业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面向“十五五”,行业将何去何从?近日,记者从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处了解到,面对行业“内卷”、环保压力、技术瓶颈等多重压力,塑料加工业正全面转型。创新驱动与绿色循环将成为中国塑料产业由大图强的突围之路。
规模已达世界第一
塑料制品是以合成树脂为主料,通过挤出、注塑、中空成型等工艺制备而成的,其应用遍及工业、农业、建筑、家电、汽车、医疗、食品包装等民生各个领域。从50年代的传统加工工艺起步,历经“十四五”期间的增速趋稳与结构优化,中国塑料加工业已不仅是优质的传统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先进制造业中,国家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基础与重要组成部分。
2024年,我国塑料制品行业汇总统计企业累计完成产量7707.6万吨,同比增长2.9%。在产品出口方面,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2024年我国塑料制品出口总额1060.9亿美元,同比增长5.4%;进口总额178亿美元,同比增长3.6%,贸易顺差882.9亿美元,顺差值相比上年继续提升,占全国商品贸易顺差的9%。当前我国塑料制品出口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欧美地区,东盟、美国、欧盟是前三大的出口市场。
目前我国塑料加工业的生产、消费、出口均为世界第一,质量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行业转型迫在眉睫
然而,行业发展亮眼的成绩单之下暗藏隐忧。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表示,当前市场有效需求不足、需求结构变化快、行业内卷严重、低端产品无序竞争激烈……一系列核心矛盾都亟待解决。与此同时,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也令挑战加剧,出口的难度和风险加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行业当前面临的问题,是环保压力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任务较重。随着国内外环保政策趋严,对一次性塑料制品的限制增多。塑料回收利用面临着技术、经济、社会多重挑战,而聚焦当前行业现状,回收成本依然较高、回收体系尚不完善,合格再生料的回用存在质疑。尽管塑料加工的回收再利用已有许多成果,但行业整体的循环经济之路依然道阻且长。
关键技术与原料“卡脖子”问题同样制约着产业升级。经过多年发展,塑料加工行业挤出工艺技术取得很大进步,但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上,仍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塑料加工中小企业多,实力有限,难以承担高额的研发费用,科技创新投入进入瓶颈期,研发投入压力大、突破难度大。
擘画“十五五”转型蓝图
面对挑战与机遇,对于即将到来的“十五五”,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为行业提出四个“面向”的战略指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锻造精品驱动产业;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科技增进福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突破关键技术瓶颈;面向经济主战场,促进资源融合与协同发展。
据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预测,“十五五”期间塑料加工业的市场将稳中有进,预计2030年我国塑料制品产量与消费量都将稳定增长。其中,技术创新是核心驱动力。高性能工程塑料在电子、医疗、6G通信等高端领域应用将加速;纳米复合材料、导电塑料等特种材料市场扩大;智能制造与数字化技术(如AI全流程优化、区块链溯源)深度渗透,提升效率。新兴应用市场将迎来量的提升——新能源与储能(固态电池薄膜、钠电池薄膜、储氢瓶等),医疗与健康(柔性可穿戴设备、3D打印器官模型等),智能包装(抗菌、阻氧、传感标签等)。
同时,绿色转型被提升至战略高度。生物基塑料规模化应用、化学回收技术商业化突破、碳税试点探索与低碳认证体系建立,再生塑料的产量与应用量将显著提升。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也将倒逼出口企业加速低碳转型,围绕“技术标准主导权(如碳核算方法学)”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需要警惕的是,由于同质竞争、原油价格波动、贸易壁垒及其他材料替代,利润极度压缩的态势可能延续。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表示,行业应更快形成共识,坚定走科技创新、绿色转型发展道路,头部企业应通过垂直整合提升市场份额,中小企业应向细分领域转型,进一步优化塑料加工业全球产业格局。
我国每年塑料废弃量超7000万吨,并以13%的年增长率持续攀升,但材料化利用率仅约30%,大量塑料废弃物只能焚烧或填埋,造成了环境污染;与此同时,我国超过50亿吨的生物质资源(包括生活垃圾、农林废弃...
“化工新材料仍是我国化学工业的最大短板,有的已成为制约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在日前举行的中部(郑州)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化工新材料专委会秘书长卜新平针对高端聚烯烃、工程塑料、有机氟硅材...
在日前举行的中部(郑州)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化工新材料专委会秘书长卜新平表示,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结构性缺陷问题凸显,但高端不足的局面只是暂时的,到2030年自给率有望达90%。他...
今年以来,攀钢集团重庆钛业有限公司(简称重庆钛业)立足内部挖潜,持续开展二氧化钛收率提升工作,4月份该指标较上年度提升0.12个百分点,创月度历史新高。
随着我国科研界打破技术封锁,钽铌酸钾合成晶体及下游器件迎来广阔的市场需求。这是记者从6月28日召开的创新驱动赋能济南天桥区高质量发展大会暨前沿学术交流、科技成果推介会上了解到的信息。
近日,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庄磊、研究员褚衍辉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可耐受3600℃极端高温氧化的新型高熵碳化物材料,相关成果发表于《先进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