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上午,在中国石油大庆油田采油二厂的一口抽油机前,该厂刘丽工作室的领衔人、“大国工匠”刘丽正在与工作室成员赵海涛一起,共同查看革新成果的应用效果,记录抽油机运行数据,针对性制定改进提升方案。
2011年8月,刘丽工作室成立了。这里不仅是石油工人挥洒汗水、奉献青春的舞台,更是技术创新与智慧碰撞的熔炉。面对采油一线员工在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工作室始终致力于通过技术革新让他们多省些力气、减轻些负担、少一些烦恼。针对现场技术难题,工作室成员们在一遍遍的研发、生产、试验、修改、再试验中,寻找着最佳的解决方案。
在油田生产中,电泵井防喷管安装在电泵井井房顶上,2.5米高,借助一根4米多长的、用四条绷绳绷紧的扒杆才能上去施工。几十年来,防喷管和扒杆一直是电泵井不可缺少的配套装置之一。在工作室的“电泵井便携式防喷管清蜡设备”问世以前,井房顶上那根高高的防喷管让很多清蜡工都吃过“苦头”。
有一段日子,负责此项革新的工作室成员们脑子里想的就是这防喷管,琢磨着怎么样对原有的这套清蜡设备进行改进。当时,有人担心地说:“从开始就用这样的东西,都用几十年了,要是能改不早改了吗?”
“有问题就得改。”刘丽的想法很简单。可革新又谈何容易。设计图纸画了一大摞,现场跑了几十次,尽管经过多次尝试,对老式防喷管的改进却一直没有进展。
一天,在一口水井的测试现场,测试人员将防喷管安装在水井井口,测试完成后再将防喷管拆走。刘丽看到后忽然有了灵感,觉得这个办法简单又易于操作,用在电泵井上也行得通。她马上召集几名技师、专家开会,说出了自己的初步想法和需要解决的难题,让大家一起想办法。
人多点子多,团结力量大。经过分析论证,在刘丽设计方案的基础上,攻关人员完成了对电泵井清蜡防喷管的改进,最终确定的解决方案是:将电泵井扒杆、防喷管实行分体式设计,使电泵井清蜡设备分为便携式防喷管、防雨天窗、新型短节三个子部分,取消电泵井原有清蜡扒杆、防喷管、绷绳、滑轮螺丝等设备,将原防喷管由2.5米缩短至1.8米,形成便携式防喷管。在清蜡时到现场安装,避免了高空作业带来的安全隐患,减少了员工劳动强度。在使用时,只需打开安全锁即可打开天窗进行工作,方便快捷,避免了老式扒杆天窗开口用水泥密封不严而造成的渗水现象。
电泵井便携式防喷管清蜡设备自设计到井上安装,只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这一革新的诞生,大大减少了材料损耗,有效规避了安全风险。(刘欣)
日前,湖北省黄麦岭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旗下黄麦岭磷化工公司参与制定的《公路磷石膏复合稳定碎石基层应用技术规范》荣获湖北省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2月21日,太化集团召开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了2024年纪检工作,认真部署2025年纪检任务。
1月份,石家庄炼化围绕节能目标精准施策,通过精细化管理最大程度释放节能潜力,当月低压蒸汽用量环比降低0.45万吨,同比降低0.42万吨。
荆门石化严格控制生产成本,积极开展烟气外排环保指标及降低消耗生石灰劳动竞赛,优化烟气脱硫单元操作,合理控制SOx外排浓度。
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从时间维度上来看,需要建立育苗、壮苗、成才的人才培养良性机制。抚顺石化公司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过程中,通过建立完善的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达到了选出“好苗子”、培养“大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