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的单一制造迈向智能化的协同生产,当生产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大国工匠是否依然不可或缺?高技能人才又将如何赋能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在9月23日举行的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上,与会嘉宾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工匠精神让智能制造更具生命力
“进入智能制造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匠精神?”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刘雪荣认为,智能制造时代的工匠精神是动态发展、与时俱进的,“技术工具”与“匠心判断”应相互成就。他分享了在东风岚图智能制造基地的见闻:“每一条产线的参数优化、每一个工艺节点的精度把控,都离不开工匠团队的深度参与。老师傅们提出130余项工艺改进方案,让焊接良品率从98.2%提升至99.8%。”
刘雪荣表示,工匠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对工艺的深刻理解和精益求精的信念,赋予了智能制造强大的生命力。同时,智能制造通过数据、算法和自动化技术,将顶尖工匠的知识、经验与精度固化下来并大规模复制和应用,实现了工匠精神的延伸拓展。“智能制造与工匠精神并非二选一,而是1+1>2的协同关系。”他说。
“我所取得的这些创新成果表明,当代工匠群体经历知识结构革命,掌握科学方法、制造技术,便能转化为可复制、可优化的技术标准和科学实践。”在主旨演讲环节,大国工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技能专家高凤林的话音刚落,现场便爆发出热烈掌声。
作为一名技能领军人才,高凤林全程参与了我国氢氧发动机研制历程,主导攻克了多种材料复杂结构的高精度、高质量、高性能焊接关键技术,建立了氢氧发动机焊接制造技术体系。他的亲身实践表明,工匠精神在智能制造时代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感召力,构建“研匠共生”的创新生态前景广阔。
智能制造为大国工匠提供宽广舞台
“目前,我国已建成3.5万余家基础级、6300余家先进级、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为大国工匠在智能化时代施展能力提供了宽广舞台。”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赵超凡表示,大国工匠掌握的技术、工艺、行业知识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
“AI是基于统计学的数学基础,通过计算机技术模仿人类的智能,其运行逻辑建立在长期积累的知识体系之上。”赵超凡表示,AI工程师、制造业专家通过联动协作,有力推动了大模型应用不断深入重点行业,渗透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环节,更推动了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为大国工匠们提供了更好的舞台。
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赵超凡表示,当前AI领域的颠覆性变革正加速酝酿,机遇挑战并存。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培育AI新产品、新应用的肥沃土壤,AI与制造业的融合已成为培育新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系。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一边抓技术供给,加快推进智能产业化,一边抓应用赋能,持续推动产业智能化,不断壮大产业生态,充分激发创新活力,扎实推进AI产业高质量发展。
双向赋能有望带来全方位变革
“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我们计算出最优的切削参数,但那些藏在数据背后的‘手感’‘经验’,那份对质量精益求精、对事业无限忠诚、对国家使命勇于担当的‘匠心’,是任何算法都无法替代的。”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特级技师艾敏的一番话掷地有声。从业30多年,艾敏为把加工精度控制在0.005毫米以内,与团队反复试验,最终摸索出“分层切削+动态减震”的加工方法,确保了新一代运载火箭精准入轨。
“人工智能与大国工匠的双向赋能,不只是技术的升级和迭代,更是组织模式、管理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全方位变革。”通用技术集团机床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董天义表示,目前企业正在加快建设完善工业母机工匠学院,打造线上学习应用的数字化资源平台,帮助工匠主动学习新技术。
广东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温文星认为,人工智能加速迭代,赋能千行百业的同时,给产业技术工人带来难得的机遇,如创造新的职业和岗位、提升生产效率、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他表示,人工智能时代,加强工匠人才队伍建设势在必行。这是助推制造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应对全球产业竞争重构、应对劳动就业市场重构的必然要求。
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工匠研究中心主任王星提出,要重构数字化背景下的产业工人体系,比如要加强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以及机械制造等方面的职业培训,充实产业工人的“绿色技能”,同时也要思考新的劳动基准,进一步保障数字产业工人的劳动权益。
9月25日-26日,记者从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工程创新大会上了解到,数智化转型已成为推动工程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多家工程设计公司将数智化转型纳入战略部署。
近日,由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信软件)承接的万华化学福建新厂无感物流系统正式上线,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赋能物流管理模式。
近日,中国石化工程质量监测公司牵头研发的储罐底板智能检测机器人成功应用,这是石油化工行业内首个用作储罐底板检测的机器人。